12月23日
云报客户端“理上网来”融媒体理评专栏刊登了
楚雄州委宣传部调研组的文章
《十年一剑培产业,千年彝绣出深山》

楚雄彝绣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十二五”以来,楚雄州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全力推动楚雄彝绣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使一绣千年的文化传承发展成为惠及5万绣娘的指尖经济。截至今年11月,全州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年产值5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12户),绣娘5.7万人,固定用工绣娘人均年收入2万至4万元,预计2022年可实现增加值2.45亿元,比2021年翻一番,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

一、十年一剑培产业,千年彝绣出深山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推动下,楚雄州牢牢把握沪滇文化帮扶协作的重大机遇,加强彝绣产品的宣传推介,强化彝绣产业的要素保障,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作,实现了楚雄彝绣产业“三级跳”的“关键一跳”。一是强化传承保护。制定出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编纂《彝族刺绣技法集萃》,建立彝族服饰(刺绣)保护名录、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先后5批开展彝族服饰传承保护基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评审、认定等工作。全州现有彝族服饰(刺绣)传承保护基地2个,彝族服饰传习所14个,彝族服饰(刺绣)各级代表性传承人6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5人、州级57人。二是强化引导扶持。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出台《楚雄州民族文化强州规划(2013—2020)》 《楚雄州发展彝绣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等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整合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加大对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企业的引导扶持,推动楚雄彝族服饰(刺绣)走出山门、走出国门。三是强化主体培育。通过实施文化金融扶持工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每年扶持一批彝绣专业户,建设一批彝绣专业村,扶持一批彝绣协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彝家公社、咪依噜、彝彩公司、彝绣天地、永仁彝绣坊、纳苏彝绣、索玉文创等一大批彝族服饰(刺绣)企业不断崛起,带动了全州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产业蓬勃发展。四是强化产业孵化。合理规划布局彝绣产品生产销售网点,实行园区化管理、集中化展示、集聚化发展,成功打造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牟定彝和园彝绣一条街、永仁彝绣一条街等一批彝绣主题街区,吸纳各类刺绣企业入驻园区(街区),有力推动了产业孵化。五是强化品牌打造。建立国内唯一的公益性民营彝族服饰彝绣博物馆彝彩·彝绣博物馆,展陈刺绣精品500多套(件);探索彝绣精品高端定制,成功打造了“咪依噜”“纳苏”“彝家公社”“索玉”等知名彝绣品牌。六是强化宣传推介。制播音乐电影《彝乡之恋》,打造大型民族服饰音乐舞蹈《云绣彝裳》,发挥“赛装之源”和永久举办地的作用,连续6届成功承办“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和云上赛装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民族服装服饰发展论坛,组织彝绣企业参加长三角文博会、上海文博会,推动楚雄彝绣走进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海国际时装周和纽约国际时装周。七是强化绣娘培训。针对刺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不强、刺绣产品缝合加工水平不高、开拓和对接市场难等情况,依托东华大学、上海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开展校企专门培训。多次组织企业法人代表、绣娘代表到国内四大名绣地、彝族聚居区进行培训。依托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举办彝绣展、彝绣大赛,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提升彝绣企业设计能力。八是强化技术规范。完成1056名绣娘的绣娘数据库建设,对300个传统手工刺绣纹样信息进行采集、注解、提取、保护及展示,对其中50个纹样进行深度提取、设计开发,完成版权保护;建立《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标准》,为楚雄彝绣时尚化、国际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九是强化创意设计。深入挖掘千年彝绣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深化与国际知名设计师、知名企业的合作,先后把楚雄彝绣精品推上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海大剧院、中央民族剧院、北京王府井大街,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社长罗珺设计制作的彝族手工刺绣桌旗通过了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樊志勇获得2015年“创意云南ADD大赛布艺类金奖”和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的提名奖。十是强化市场拓展。依托“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中国楚雄·绿孔雀之乡”平台,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交会、深圳文博会、创意云南文博会等展会,打造“遇见楚雄——楚雄州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展示点”,推动彝绣企业“走出去”。

二、十措并举做产业,借船出海走市场
通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和持续打造,楚雄彝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文化支撑力不断增强,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品市场不断拓展,彝绣产业正发展成为支撑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文化产业。但在楚雄彝绣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小散弱、市场狭窄、产品竞争力弱、高技艺绣娘匮乏等方面。今年以来,为推动楚雄彝绣产业进一步发展振兴,楚雄州认真贯彻落实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深入践行“三个工作法”,及时组建彝绣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筹建州文化发展公司,举办全州文化发展大会,并就破解彝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快彝绣产业全产业链打造等深入彝绣企业和县市调研,进一步找准了问题症结,制定形成了支撑文化高质量发展“1+1+N”政策体系,筑牢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即1个总领性文件《中共楚雄州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1个落实“实施意见”的配套政策,《楚雄州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补办法》,有效激发和调动全州上下加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翼齐飞;N即从组织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形成了系列保障性政策和措施,全方位助推楚雄州文化高质量发展。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彝绣产业的目标、路径。制定了《楚雄州金融支持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队标准》《楚雄州邮政行业支持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十一条措施》《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彝绣保”保障方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彝绣保”保障方案》等文件,为彝绣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强力支撑。州委成立了工作专班,由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州委宣传部,负责统筹全州彝族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成立了彝绣联盟,建立健全以县市宣传部门为主的各级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由各县市委宣传部部长担任组长、各乡镇宣传委员担任站长、各村(社区居)民委会宣传员担任点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指导、成员单位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各级彝绣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定点挂钩帮扶彝绣企业和支持骨干绣娘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融合,依托全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3个所、1105个站)有场地、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优势,推动彝绣企业、个体工商户、绣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切实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企业+协会+农户”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针对彝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联合中国工商银行楚雄分行、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楚雄办事处、富滇银行楚雄分行、恒丰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银行优惠贷款“彝绣贷”;针对彝绣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彝绣企业盈利空间小、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联合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楚雄州分公司推出旨在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针对刺绣市场鱼龙混杂,为确保楚雄彝绣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买到纯手工制作的彝绣精品,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联合推出“彝绣保”;针对彝绣企业小散弱的现状,统筹规划建设彝绣文化创意产业园,持续提升打造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牟定彝和园彝绣一条街、永仁彝绣一条街等一批彝绣主题街区,吸纳各类刺绣企业入驻园区(街区),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孵化的“彝绣园”;针对楚雄彝绣市场狭窄,品牌竞争力不强的情况,组织楚雄彝族刺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注册认证“楚雄彝绣”原产地手工刺绣地理标志,打造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标识的“彝绣识”;针对彝族纯手工刺绣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利于企业开展生产、销售、贸易,为统一产品技术基本要求,指导企业生产、规范贸易秩序,推动彝族手工刺绣进入大型商超和大型卖场,制定《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标准》,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彝绣标”;为加强楚雄彝绣传承保护,确保楚雄彝绣针法、纹样等不被非法抢注,同时为下一步打造绣娘IP奠定基础,进一步健全完善楚雄绣娘和纹样两个数据库,通过打造“彝绣库”为彝绣产业数字化转型预留接口;依托大型展会和顶级平台,加强楚雄彝绣宣传推介,进一步拓展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在昆明举办“沪滇山海情 文化兴乡村”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宣介会,持续组织楚雄彝绣企业参加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2民族赛装文化节、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及石狮国际时装周等系列展会活动,举办彝绣产品发布“彝绣秀”,有效提升楚雄彝绣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针对彝绣产品品种单一问题,加强彝绣产品文化创意设计,将楚雄彝绣元素与工艺品、日用品有效嫁接,提升彝绣产品品牌附加值,持续做大上海、福建、广东、江苏等沿海城市订单,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海外等区域市场,不断提升“彝绣造”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楚雄彝绣文化与旅游精品线路深度融合,在旅游黄金线路和主要景点建设更多的彝绣展示点和销售区,推出体验彝绣传承的精品线路“彝绣游”。

同时,为扩大楚雄彝绣订单,拓展彝绣产品市场,州委、州政府组织代表团两赴上海、三赴福建进行考察交流和汇报对接,取得一系列的合作成果。上海将进一步深化沪滇(楚)文化帮扶协作,支持楚雄彝绣进入上海消费市场,通过长三角文博会开设楚雄彝绣专门展区专场推介,助力楚雄彝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福建进行招商引资推介,与湄洲岛管委会签订《“妈祖文化”—“楚雄彝绣”非遗文创产品联名开发合作框架协议》,与莆田木雕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妈祖信俗、莆田木雕与楚雄彝绣三个非遗文化的牵手。组织彝绣企业参加即将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宣传展示销售彝绣文创精品,有效提升楚雄彝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漳州市漳绣企业签订合作5年、每年1000万元以上(1000万为底线、上不封顶)的订单,将带动全州彝绣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增长至今年的2.45亿元,到2023年突破6亿元,带动近万名绣娘人均增收7000元,有效带动农村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三、十链统筹强产业,振兴乡村促增收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今后几年,我们将从生产端和市场端双向发力,激活生产要素,统筹产业链;推动技术革新,统筹技术链;加强数字赋能,统筹信息链;强化人才支撑,统筹人才链;线上线下并举,统筹物流链;优化金融服务,统筹资金链;强化政策集成,统筹政策链;聚焦产业孵化,统筹创新链;加强创意设计,统筹设计链;提升产品内涵,统筹价值链,力争到2025年,发展壮大1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彝绣企业,20个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彝绣企业,10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彝绣企业,实现10万绣娘、10亿增加值目标,做到“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户户有绣娘”,把楚雄建设成为打造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全省文化产业重要支撑区,使10万绣娘在依靠彝绣产业发展中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使广大乡村在彝绣产业建设中实现振兴。
作者:
中共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 李汶娟
楚雄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 钟雪峰
楚雄州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周兵
来源丨云南客户端